• 电话:023-81925800
  • 传真:023-81925811
  • 重庆市渝北区空港新城兰馨大道111号

综合新闻

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研究再获新成果

2024-09-13 17:58:57

近日,我院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牵头开展的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新鱼化石材料研究再获新进展,研究成果在《古脊椎动物学报》(Vertebrata Palasiatica)上在线发表。同时,相关成果获央视新闻、人民网、重庆日报、重庆发布等多家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竞相报道。

重庆秀山志留系兰多维列统特列奇阶迴星哨组中的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以产出世界上最早的完整有颌脊椎动物化石而闻名,填补了困扰学界百年之久的志留纪有颌脊椎动物化石空白。2022年9月我院联合中科院朱敏院士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上以封面论文的形式报道了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的发现,大大改变了对脊椎动物早期演化的传统认知,引起国际学界广泛关注。

论文第一作者、我院矿产资源分院正高级工程师陈阳介绍:为保护研究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我院作为工作承担单位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先后发现了保存完整、数量众多、属种多样性极高的有颌鱼类及无颌鱼类,其中的无颌鱼类全部属于盔甲鱼类,一类只在中国和越南北部发现过的、地方性色彩浓厚的无颌鱼类。

本次报道的盔甲鱼类双叉苗家鱼(Miaojiaaspis dichotomus gen. et sp. nov.),为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再添一新的无颌鱼类成员(图1)。本次研究发现的双叉苗家鱼属于盔甲鱼类中的真盔甲鱼类,具有真盔甲鱼类典型的细长中背孔与头甲侧线系统排列方式,其头甲侧横管末端呈现出二分叉的状态,种名“双叉”由此得来(图2)

912--1.png

研究团队通过详细的比较解剖学研究,发现双叉苗家鱼和2022年登上《自然》(Nature)期刊封面的灵动土家鱼(Tujiaaspis vividus)关系密切,二者具有很多相似的特征,如中背管短、侧横管末端分叉等。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双叉苗家鱼与灵动土家鱼共同组成一个单系类群,被命名为土家鱼科(Tujiaaspidae)(图3)。这是继“涌洞鱼科”之后,重庆命名的第二个科级古生物分类单元。“土家鱼科”目前由土家鱼和苗家鱼两个属组成,二者的属名来自发现地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双叉苗家鱼令人惊喜地保存了与头甲相连的部分身体,以及位于身体腹面两侧的成对鳍褶(图4)。这对腹侧鳍褶在灵动土家鱼的化石中首次发现,为脊椎动物成对附肢起源的“鳍褶理论”提供了关键化石证据。该结构在双叉苗家鱼中的发现,证明了腹侧鳍褶在盔甲鱼类中广泛存在。

912--2.png

同时,双叉苗家鱼的身体上还保存了一对纵贯身体的侧线(图4)。侧线是鱼类和两栖类的感觉器官,能够感知水的流向、压力,从而探测周围环境和其他生物并做出反应。这是首次在盔甲鱼类躯体上发现侧线,为认识盔甲鱼类侧线系统的形态以及其躯体侧线与头部侧线的连接方式提供了新的关键科学信息。